從六個角度分析工業保溫隔熱的重要性

 行業動態     |      2022-07-31 14:32:19
      節能降耗是大勢所趨,工業設備的保溫隔熱問題越來越得到社會和企業的重視,今天,科好特小編分析一下其原因。
 <a href=http://www.china-yongzhuo.com/e/tags/?tagname=%E5%B7%A5%E4%B8%9A%E4%BF%9D%E6%B8%A9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工業保溫</a>隔熱
  • 從節能降耗角度分析
       工業上設備產生熱損失是非常嚴重的,工業排放在二氧化碳總排放上占據很大比重,能源“雙控”,是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國家戰略性方向,既能節約能源資源,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,也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,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。
 <a href=http://www.china-yongzhuo.com/e/tags/?tagname=%E5%B7%A5%E4%B8%9A%E4%BF%9D%E6%B8%A9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工業保溫</a>隔熱
       能源成本越來越高,對企業來說,節能降耗是重中之重,筆者走訪過國內很多工業生產企業,發現很多生產管線上的高溫閥門、泵體等設備,因為有檢修更換需求,其保溫隔熱工作常常被忽視。據統計,一只DN100的蒸汽閥門,在200°C介質溫度下,如果不做保溫,長年累月其產生的熱量損耗是相當驚人的,而投資一個閥門保溫衣的成本僅僅一二百元。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選擇安裝閥門保溫套進行節能降耗。
       《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設計規范》GB50264-2013規定具有以下任一情況的設備、 管道需要做好保溫隔熱工作:
       1.外表面高于50℃且工藝需要減少散熱損失者。
       2.外表面溫度低于或等于50℃且需要減少介質溫度降低或延遲介質凝結者。
 <a href=http://www.china-yongzhuo.com/e/tags/?tagname=%E5%B7%A5%E4%B8%9A%E4%BF%9D%E6%B8%A9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工業保溫</a>隔熱
  • 從保護人身安全角度分析
       一些高溫設備表面溫度過高,會導致工作人員在工作的工程當中被燙傷。為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,設備保溫隔熱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溫度超過60°C以上的設備都要做好隔熱防護工作。
       《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設計規范》GB50264-2013要求保溫的設備或管道,表面溫度高于60℃,對需要操作維護,又無法采取其他措施防止人身燙傷的部位,在距地面或工作臺面2.1m高度以下,且工作臺面與熱源間距不超過0.75m的范圍內,必須設置防燙傷保溫設施。
 <a href=http://www.china-yongzhuo.com/e/tags/?tagname=%E5%B7%A5%E4%B8%9A%E4%BF%9D%E6%B8%A9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工業保溫</a>隔熱
  • 從設備使用壽命角度分析
       有一些特定的設備在運行的時候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,如果不進行設備保溫隔熱的話,很大概率會影響到各個部件的溫度受熱不均勻,從而致使引起金屬局部熱應力,產生部件熱變形,降低設備的工作效率。
       增加保溫隔熱裝置,可以使其安全穩定的運行,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。比如一些設備冬季溫度太低會影響其正常工作,可以添加防凍保溫衣,夏季不需要時還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拆卸。
再比如一些強酸堿環境,可以添加防護服,保證其盡量減少腐蝕,增加設備的使用期限。
       四、從保證生產工藝的角度分析
       工業生產中,很多工藝要求熱流體或者冷流體都要保持一定的溫度。如果不采用設備保溫隔熱措施的話,熱損失會在輸送的過程當中產生,使得流體的溫度降低或者升高,從而不能滿足工藝的需求。比如塑料制品的生產工藝中,需要對物料桶進行持續的高溫加熱,才能使其進行變形融化。
       五、從工作環境的角度分析
       尤其是炎熱的夏天,車間設備和管道的散熱量過大的話,使得工作的環境的溫度也伴隨升高,這樣會嚴重影響工作人員的工作,近些天來的持續高溫,由于沒有很好的防暑降溫工作,有很多工廠工人得了“熱射病”,危及生命安全。從另一個方面分析,針對高溫設備的隔熱處理,還能降低車間整體溫度,減少環境熱污染,節省空調費用,從而側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。
       助力提高能效水平,踐行節能社會價值,是科好特的企業使命,我們不遺余力的致力于可拆卸保溫領域,用專業的節能隔熱水平,重細節以質取勝,講信用以德發展,助力企業開展節能改造,助力“碳達峰”、“碳中和”。